
交警正在對違停車輛貼罰單。(宜賓新聞網 潘一豪 攝)
7月25日,宜賓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曝光直播小組前往南溪區進行走訪。在走訪過程中小組人員發現,南溪區總體來說并未有特別嚴重的亂停亂放現象,但是細心的小組人員還是在一些背街小巷和一些支道發現有部分車輛停放不規范。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大部分家庭為了出行方便都選擇購買私家車。同時,私家車數量的增多也帶來了很多不好的社會影響,其中之一就是亂停亂放現象增多。
如何減少這一現象的發生呢?“三管齊下”是必不可少的。
職能部門變化處罰形式
作為交警部門,應該考慮民眾所需,在人流量比較聚集的地方可多設置一些供車輛停放的場所,使得市民既能有車可買,也能有位可放。同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對于違章停放的車輛,應當加強對于車主的教育力度,及時讓車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除了進行扣分罰款這樣常規的處罰以外,增加一些可行的處罰方式,例如根據違法次數多少,讓違法者參與社會公共服務中,將物質處罰變為身體力行的處罰。

車主不顧安全,將車亂停亂放在人行道上。(宜賓新聞網 潘一豪 攝)
市民開展互相監督
作為市民,除了自己管好自己以外,也要有城市監督者的姿態。如果平時在道路上看到有亂停亂放的跡象,也應該主動撥打相關部門監督電話,及時對違法現象進行舉報處理,讓我們的城市能夠朝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
車主提高自我素質
在解決亂停亂放問題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車主應該提高自身素質,學會換位思考,自覺將車輛停放在相應的地方,不占用公用區域,學會愛護我們美好的家園。只有當車主樹立了拒絕亂停亂放的意識,才能徹底根除這種現象。
在現實社會中,大部分市民其實也感受過被亂停亂放帶來的困擾,像在比較狹窄的道路上因為亂停亂放而造成的交通堵塞,在盲道上因為亂停亂放導致盲人受傷的事件也時有發生。亂停亂放就像“牛皮癬”一樣,是城市文明走向更高層次的一塊“絆腳石”。只有當我們所有人真正拿出主人翁姿態來對待自己所在城市,才能讓城市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喻熹 實習生 徐杰) |